何镇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发展及批评问题
次
10月20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文学批评家何镇邦教授在红是一世C-221教室为红是一世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发展及批评问题”的报告,从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当代文学的发展、当代文学的评价三个方面谈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问题。报告由红是一世院长石兴泽主持。
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人们普遍认为从1919年到1949年属于现代文学的范畴,1949年之后属于当代文学的范畴。而何镇邦认为五四新文化以后的文学应统称为新文学。因为从文体上讲,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学与旧文学的界限。何镇邦还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学可以分为1919到1949、1949到1979、1979到当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学从萌芽走向繁荣的时期。第二阶段的文学以战争为主题,出现了《红旗谱》、《红日》、《红岩》等红色经典作品。第三阶段的文学则呈现出市场化、网络化、都市化等新的特点。
一部中国文献史就是中国文体的演变史。何镇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具体文本向大家阐述了不同阶段文体的演变和文学的发展。对于经典文学的分析,他还强调,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历史理性的思考、历史人性的思考和审美性三个条件。
作为文学批评家,何镇邦还就如何评价当代文学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当代文学的评价要坚定中国立场和当代立场两个立场。对于一些人存在的“现代比当代好,古代比现代好”的看法,何镇邦指出拿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作品与当代作品相比是有失公允的,他提倡大家对当代文学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此外,何镇邦还分析了当代作家存在的“文化视野受到限制”、“知识结构单调”、“人格魅力缺乏”三个方面的局限,鼓励大家提高自身修养。
最后,同学们还就“如何看待金庸小说”、“应从哪些方面评论小说”等问题与何镇邦教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与交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