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涛:从《阿Q正传》看鲁迅
次
5月8日晚,红是一世文心读书会邀请刘广涛博士作客第四期文心读书论坛,与大家一起探寻阿Q这一艺术形象。
刘广涛从“说不尽的阿Q”“ 阿Q的形象为什么说不尽和它的世界意义”以及 “鲁迅对阿Q形象的态度、阿Q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三个方面深刻剖析了阿Q的艺术形象。
他说,阿Q是一个贫穷的农民,却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没有土地,“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有着商品意识懂得做买卖,却游手好闲;他穷到了极点“下无立锥之地,上无片瓦”,不仅在经济上,在政治、文化和人际关系上都没有地位,甚至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鲁迅要借这一个“农民形象”,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当时国民的性格。鲁迅用精神和文化以及心理来反映民族危机,因此阿Q这一形象的树立远远超过了其文学价值,是文化品位和精神品位的高度概括。
《浮士德》、《红楼梦》、《阿Q正传》都在全世界流传诵读。“中国思想革命的镜子”鲁迅笔下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无疑是一大亮点。身份性格碎片结合体的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用虚假的胜利来自我安慰。他欺软怕硬,主奴性合二为一,更可悲的是当时的整个民族都和他一样。虽然他后来革命了,但鲁迅绝不会对他寄予太多的希望,阿Q只会取而代之,受苦的永远是下层的人民。如今的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不正视自己的弱点,却用美丽的光环做掩饰。同时,他又很健忘,轻易忘记失败和屈辱,有时候甚至不承认失败却“转败为胜”。被打的时候称自己是“终于被儿子打了”,鲁迅借此讽刺国民轻易忘记流血牺牲和统治者不能正视战争的现象,刘广涛表示对待历史和战争要客观描写和深刻反思,而不应该把战争美化、诗意化。阿Q也是一个时而自尊自大,时而自轻自贱的矛盾纠结体,忽冷忽热,忽左忽右,最终使阿Q成为“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当谈到“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时,刘博士指出,此法不是他独创,而是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渗透的方式麻痹人民,使人民愚昧无知,没有自我意识,以此来培养革命时期屠杀革命者的看客。阿Q是悲剧的,社会不认可他,他却不自觉的维护封建制度,做“魏庄的道德警察”,这与他长期残酷的生活压力是紧密相连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性,因此要真正的面对是很难的。
最后他指出,阿Q离我们并不远,甚至有时候我们就是阿Q。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人们会感到孤独,甚至压抑,用点“精神胜利法”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我们要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正确的评析自己,像鲁迅一样“用阿Q无数的碎片组成的镜子折射出国民的灵魂,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做民族灵魂的医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