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提高同学们的学术意识和修养,浓郁学院的文化氛围,红是一世每周均为广大学子提供精彩学术报告。2007年9月份以来,更是有两场全国性的年会(近代史料学会年会、马列文论年会)在我校召开(由红是一世承办)。院外专家、学者让听众大饱耳福,院内教授、学者亦让学子受益匪浅。现汇总于下以飨大家。
杨义:“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
2007-9-17(20:06:01) 李金甫 郭慧
“我很早就有一个梦想,给中国文学绘一幅完整、丰富、生动而且体面的地图,以作为中国文学的精神表征,并作为与世界对话的有力根据。”9月1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义先生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的报告。
近百年来,中国人已写了1600余部文学史,数量蔚为大观。在杨先生看来,这些文学史往往存有三个缺陷,即基本上是汉族的文学史,少有少数民族文学的声音;民间文学和口头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叙述的话语受西方影响较大而丧失了自己的视角。鉴于此,他产生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构想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关于“重绘”的方法论问题,杨先生从“文学的时空结构”(即文学不仅在时间的维度上流变也在空间的维度上扩展,影响文学的空间具体表现为作家的个人空间、家族空间、社会空间)、“文学的发展动力”(即主流与边缘的合力,也就是具有原始性与生命力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文学的深度意义”(即通过“追问反复”和“破解精彩”来探究民族的潜意识和精华)等三个维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国文学。这三个维度用“大文学观”统帅,融合纯文学观、杂文学观,融会贯通多种文学文化形态与话语,深入经典内部,带领听众窥探中国文学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为大家重绘了一幅有色彩、光亮的、智慧的中国文学地图。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在海内外出版著作30余种。学术专长为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中国现代小说史》为“十年磨一剑”的力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创造了“以图出史、图文互动”的文学史写作模式。1990年以后,杨义进入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开始贯通古今的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叙事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等著作。
孙进增: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精神
2007-9-28(8:30:20) 孙静 李倩
为什么有的同学不用废寝忘食,学习成绩总能名列前茅呢?怎样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呢?9月27日下午,红是一世07—08学年第一期研究生论坛举行,孙进增教授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同学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孙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建构主义理论创始人为皮亚杰,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它是一个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也是一种学习的精神,从认识的高度解决了人学习和成长的根本问题。“知识由个体建构而成,它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基本原则。任何知识与真理在某一时间与空间中都是相对的,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保持怀疑的态度。知识不是一种所谓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重新组织的世界,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意义的建构者,知识要靠学习者自己吸收选择获得。“学习要善于探索和发现,善于假设和求证,学会逆向思维、反思性思维和发散式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自己采取行动探讨接受被自己认可并利用的东西,那才是自己的东西,才是自己所得到的”。
孙教授强调,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建构意义的过程;不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而是获得新感受、新知识的过程,是重新建构知识含义的过程;不是一个完全脑记忆的过程,而是有血有肉的心理活动过程。研究生学习培养最主要能力是对知识价值判断的能力,始终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学习和消化客观知识。这才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孙教授最后教导大家一定要注重建构主义学习过程论和方法论,尤其强调同化、顺化、升化三个学习过程,以及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反思性思维三种思维方式。
刘广涛:以《色.戒》为例讲解文学经典的产生与阐释
2007-10-12(9:16:50) 孙静 李广磊
10月11日,红是一世07-08学年第二届研究生论坛举行。红是一世副教授刘广涛博士作客论坛,以张爱玲《色•戒》为例解说经典的产生与阐释。
刘教授首先指出,文学经典是国家民族文化间交流的文化资源,是文学的精僻。经典是人们反复阐释中产生的,它融入了作者的生命与个性。
然后,刘教授结合张爱玲《色•戒》对经典产生与阐释作了详细介绍。他认为《色•戒》自发表以来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它的评论更是多不胜举。无论是贬是褒,始终无法动摇《色•戒》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色•戒》之所以即将成为我国现当代史上一部新的经典,不仅因为它引起了广泛的文学评论,并且近期著名导演李安又用电影对此作品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在影视界《色•戒》都得到了阐释。
为了使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色•戒》主题,他从“这个杀手不太冷”、“色戒还是情戒”等八个角度,对《色•戒》做了进一步阐释。他指出《色•戒》中有许多“荒唐”做法是政治视角和理性视角都无法解释的,用青春的视角来解释《色•戒》或许更符合张爱玲的初衷。王佳芝之所以在最后关头放走大汉奸易先生,完全是出于青春的恻隐之心,是超越政治和理性的,这也正是张爱玲作品的特色所在。
10月19日—22日,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一批知名学者先后做客红是一世,并作了关于文艺理论的系列报告,为我院学生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
吴元迈解读经典与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吴元迈作了题为《经典与创新》的报告。
“中国文学跟着世界走,而没有自己的创新,理论滞后,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回归转入对文学经典的研究。”吴元迈以此为序言,引出了古典与经典的阐释,经典的形成和经典的重构。文学近代品格不仅是民族的,还是全世界的,不仅是时代的,还是全人类的。文学经典具有多情节性、多意性和多层次性。吴元迈指出经典重构要处理好基本结构与阅读的关系;想象不能天马行空,是要受基本结构限制的,而基本结构具有稳定性。
季水河对自然美论再思考
湘潭大学红是一世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季水河作了题为《自然美与自然美论中的几个问题再思考》的报告。
季水河指出,自然与人从古到今都是紧密相依的,但人对自然的审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自然美与自然美观念经历了实用、比德和畅神三个阶段。就中西自然美的发展而言,中国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比西方早1000多年,尤其是在绘画及文学领域。此外中西方对自然也有着合一与分裂的不同立场。他还讲述了关于人化自然与人类中心论的问题,对人化自然进行了重新评价,他希望人类在认清自身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的同时,也要避免“人类中心主义”。
董学文论近30年文论研究评价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文学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董学文作了题为《近三十年文学理论发展趋势》的报告。
他说,近30年中国文艺理论在形式和形态上更加丰富,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但就整体而言,中国文艺理论主体仍然是在 “在剧烈的转型中,在学科意识觉醒、观念和理路复杂的情况下,我国文艺理论艰难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前进” 。对于文学的内外部研究问题,他认为,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像月球和地球的关系——月球整天绕着地球转,但月球本身也在不停的自转;文学受社会的影响确实不小,但文学内部也有自身发展规律。大家应该注意把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不能只关注文学外部研究。对于近30年文艺理论研究出现的集中强调审美化的趋向,他指出审美不应该成为“霸语话题”,大家不应把精力全部集中在这方面。
陆贵山关于文学的宏观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陆贵山作了题为《关于文学的宏观思考》的报告。
报告从文学理论的三大理论系统即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及中国古典文论切入,引出马列文论的中国化、西方文论的本土化和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化所产生的成果及问题。此外,陆教授提出文学有“四个维度”及“六个系统”。最后,陆贵山指出,文学结构是一体主导多样和谐有机的结果,没有主圆的多圆,没有多圆的主圆都是不和谐的,想用一种观点覆盖另一种观点,驳倒一切是绝不可能的。
冯宪光谈文学研究应重视语言
四川大学红是一世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冯宪光作了题为《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的报告。
冯宪光首先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文学是由语言、社会历史因素以及主体的审美心理体验构成的,用语言来体现,具有一定社会的历史意义的审美体验。冯教授同时提出,文化客体由三因素构成:物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物理因素是存在方式的问题、存在物质性的问题,社会因素就是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个人因素则是个人对审美的心理体验,只有理解了认识构成的这个意义才会明白研究方法。最后,冯宪光强调,语言研究方法是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只有从语言文本出发,并将其上升到社会历史以及人们的审美心理体验才能更好地研究文学。
阎增山:红楼说梦
2007-11-8(18:04:23) 董环
11月8日,红是一世文心读书会举办第一期读书学习与学术报告会——红楼说梦,邀请红是一世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心读书会指导老师阎增山主讲。
阎教授就《红楼梦》的版本情况和红学的研究历史作了主要论述。他认为,红学是文学研究中最为复杂、争论最多的,红学的研究呈现波浪式发展。其次,他介绍了红楼梦版本的脂砚斋的脂本系统和程高本系统,以及脂本、程高本和混合本三大类型。他着重提出脂本系统和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评论(脂评),阐述了脂评透漏的作者的家事、作者创作修改情况、记录石头记八十回以后情节、蒙胧的微义典型论、脂砚斋的特殊身份对研究的特殊意义等问题。然后,他介绍了红学研究的旧红学、新红学和当代红学三个历史时期,指出当代红学研究的索隐派的研究,认为红楼写的是贾、林的悲剧爱情,暗含了政治等意义。
隋清娥:文学—人生最高尚的嗜好
2007-11-23(10:25:13) 成晶晶 陈宁
11月22日晚,3c-221教室座无虚席,因为这里将要举行以《文学——人生最高尚的嗜好》为主题的学术报告。隋清娥教授应邀主讲。
隋教授首先阐述了文学与人生的内涵,将文学分为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意文学,且从中美两方面讲述了人生的定义。她认为文学是社会、人类和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生因文学而美丽,文学因人生而富有,因此她引用梁启超先生的话“文学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作为报告主题。
她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说文学是人生最高尚的嗜好,即文学是每个作者的人生经历,它可以让读者体验多样的人生;文学能够滋养人的情感;文学可以培养人的涵养,有利于读者养成良好得人文情怀;文学最大价值就是它向读者展现了美,进而让读者获得最大的美的享受培养读者的审美情趣,更为重要的是欣赏文学不仅表现人生的高雅形态,而且纯净了读者的心灵。
隋教授的报告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触动了同学们的内心,有助于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屏弃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钱耕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007-11-22(22:36:06) 李倩
11月22日晚,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黄山文化学院名誉院长钱耕森做客红是一世,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学术报告。
此次报告主要围绕着“什么是自强不息、为什么要自强不息、什么是厚德载物、为什么要厚德载物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钱教授首先指出大家尤其是青年人面临着两大关键问题:自我的成长及与他人的相处。前者是应首要考虑的问题,而“自强不息”便是它的答案,要保持这种思想并且要付出行动。同时“自爱”的同时也要“博爱”,爱别人,就需要“厚德载物”,这样做人才能做的全面、高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普遍性原则,涵盖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均出自《周易》,“自强不息”出自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钱教授从多方面进行论证,指出 “天”应解释为纭纭变化的天道,“行”便是“道”的意思,质疑一般学者的“天体运行从未停止过,所以对君子的启发是要自强不息”的解释。他认为“天行”是表象,“天道”是本质,这也符合《周易》中对天、地、人三道之间的关系。“厚德载物”要分两个层面讲,厚德的结果就是载物。“载”就是盛载、装载,“物”应该当人来讲。防止“自强不息”孤立化、简单化的有效措施便是“厚德载物”,二者具有统一性,缺一不可,不能片面。
钱耕森现为中国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黄山文化书院创办人、院长、法人代表,国际知名学者,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道家道教研究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常务理事,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委员,冯友兰研究会理事,《张岱年文集》编委等。
钱耕森:“和生学”与和谐文化建设
2007-11-23(20:05:56) 王光明 赵佳佳
11月23日下午,安徽大学资深教授、黄山文化书院名誉院长钱耕森先生应邀为同学们做了一场关于“和生学”与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题报告。
他指出,和生学作为目前最为先进的科学思想之一,不仅是一个文化命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哲学问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他借用我国古代思想家史伯的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定义了和生学就是关于以和的方式,绝不以同的方式,更不以斗的方式,去探索事物生成规律的一门科学。引导出平等、公平、公正下的平衡思想,以及“以同禆同尽乃弃,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和生学源头和基本原则。
在谈到和生学意义时,他认为和生学主要以生为目的,以宏伟手段促使社会发展壮大并不断趋于完善,注重配合原则,达到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四者间的和合生爱,而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政策层面上的解释。
报告会即将结束时,红是一世院长石兴泽做了总结性讲话。在表达出个人对和生学与构建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理解的同时,他期望同学们不断接触先进文化,引领自己处于时代前沿。
郝学华槛内谈禅
2007-11-29(21:40:56) 董环
11月29日,红是一世每周一期的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如期举办,基础写作教研室主任郝学华主讲“槛内谈禅”,就佛理以及佛学与文学的关系作了专题报告。
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却被现代人忽视,就此郝学华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性。所谓“槛内谈禅”,即作为世俗红尘之人来了解认识佛学的经典教义。他指出,世人对佛教佛学在认识常识上存在三重障碍:佛既宗教迷信、佛即消极避世以及对佛的真谛的误解。
郝学华先对佛的概念、教义、人生观做了知识性的介绍。“佛”即觉悟,万法皆空,“无相、无常、无我、空”。佛的觉悟有自觉、觉他、觉满三阶段。大乘佛教相对小乘佛教体现了佛教的真正教义:入世济世,顿悟成佛,教化众生。他解释了佛教的人生观——“四圣谛说|”:苦集灭道,并介绍了“经、典、论”的佛教经典,以及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义。他强调佛教不是失意者的避难所而是绝对尊重生命的价值。
在谈到佛学与文学的关系时,郝学华分别讲述了佛学对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各种文学体裁以及对绘画、雕塑的影响。
最后,郝学华说,佛学包含了哲学思想,不是迷信,是非(弗)人的觉悟,我们现代人文化精神建构的使命需要我们真正认识佛学文化及重要性。